查看原文
其他

大哉晋祠下:大宋铁人、水镜台、与钟鼓楼

2017-04-24 乐艺会艺术图库 乐艺会



水镜台

水镜台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


“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中“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故曰“水镜”。


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




对越坊与钟鼓楼

对越牌坊,简称对越坊,东向紧临金人台,西向临献殿,坊前有一对铁狮,坊两侧则立钟、鼓楼。此牌楼立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其匾对越二字为明代书家高应元书。   

钟鼓楼 位于对越坊两侧,南为鼓楼,北是钟楼。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1956年按原样彩绘。钟楼中悬高2米余大钟1口,最大外径1米多,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所铸。鼓楼中置大鼓,长约2米,径约1米,左右镌刻蟠龙彩凤图案。 


难老泉

三绝中最后一绝是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写的“难老泉”三个字。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有三个源泉,一是,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


善利泉


金人台

越水镜台,过一石桥,便是金人台。金人台,也称莲花台,所谓金人就是铁人。四人铁人中以西南隅的铁人为最,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所铸。东北隅的铁人为民国2年(1913年)补铸。因金人台四铁人的三座为北宋所铸,其文物价值很高,为国宝级文物。金人台的四周为老柳树等古木,台中央有一香炉。

要参观金人台,先要过一桥,名会仙桥。它横跨的水渠名智伯渠,是通往圣母殿的必经之要道,此桥传为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


在晋祠庙内会仙桥西,有一座金人台,台上有四尊全身金甲铁铸武士像,这就是的晋祠铁人。这四尊铁人像,分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角相对而立。其中有三尊均系宋代铸造,惟东北角一尊是民国2年(1913年)铸造。四尊铁像中,西南角的尤其,油光滑亮,左脚向前,脚面上有明显的三道斧痕。而东北角的却是精神不振,铁锈斑斑,是后来补铸的。


西南角铁人

四铁人中以西南隅的铁人为最,它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所铸的原物,至今明亮不锈,生动反映了北宋工匠高超的冶炼和铸造水平,称为宋朝的“不锈钢”。


铁人的胸腹膝腿等处铸有清晰的文字,铸铁工艺非常复杂,采用当时极为先进的分节叠铸法,由上百块铁范合铸而成,然而全身却难见铸造披缝。




西北角铁人

西北角铁人为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年所铸,其头因遭损坏为明永乐二十一年(1413年)所补造。从重铸的头部可以看出,由于年代相隔不远,其基本沿袭了宋代对人物神态细致的刻画和对人物气质的表现。


该铁人虽不如西南铁人那般明光锃亮,而略显朴素暗淡,但铸造工艺也十分精湛,比例协调,人物动作舒展自然,补铸的头部也契合得几近完美。





东南角铁人

东南角铁人始为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铸造,从铁人的断臂、裂痕和缺口可以看出其受到过较为严重的破坏,其与西南、西北两铁人差异巨大的头部造型反映出该部位的铸造年代距宋明有很长的时间跨度,为民国时期的补铸物,形成如今的“宋代身,民国头”。


东北角铁人

东北隅的铁人明代之前已毁,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补铸后又毁,如今所见的铁人全身

均为民国二年(1913年)所补铸。和西南角宋代的原物相比,两者相距近千年,差距也是十分巨大,该铁人虽是由山西本地工匠所铸造,相比宋代的原物,此铁人铸造工艺粗糙。


周柏

晋祠周柏。两株三千年的柏树,一名“齐年柏”(又称卧龙柏),一名“长龄柏”。古柏为侧柏,至今仍然生长着。


隋代古槐

在晋祠(不含十方奉圣寺)中,据有人统计上千年的古树有20多株。晋祠园内有名的古槐树有十多株。在关帝庙、会仙桥、齐年柏东、浮屠院有四株当属隋代所植,锁虹桥南岸、清华堂等处,有唐槐七株。其树种全部为国槐。


晋祠风物余绪


文字采集整理自网络资料

图片均为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